
11月6日,西藏推行房屋市政工程施工智能化招投标新闻发布会举行。西藏自2024年5月起在全区房屋市政工程领域全面推行施工智能化招投标。截止2025年10月底,全区采取智能化招投标的项目共有1788个、涉及投资380亿元。
本次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技术赋能、规则主导”,通过构建“五个自动”的智能系统,从流程上重塑招投标环节。一是自动匹配招标条件,系统根据国家标准自动生成公平的招标要求,杜绝“量身定制”;二是自动电子清标,通过分析硬件信息、报价规律等多维数据,智能识别并阻断围串标行为;三是自动抓取商务信息,企业资质、人员、业绩等信息直接从住建部“四库一平台”获取,确保数据真实,从源头上防范了虚假投标;四是自动评标评审,系统固化了评审规则,实现无差别计算评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五是自动全链条监管,全过程操作留痕,责任可溯。这“五个自动”共同构筑了一个由规则和算法驱动的招投标新生态,从根本上保障了过程的规范与高效。
改革引入了“招标人自主定标”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实现“招优招强”,满足项目对企业和团队综合实力的特定需求,其核心是“评标与定标适度分离”,由评标系统负责评审并推荐出不少于5名的候选人。招标人则在此基础上,履行定标权利。
为确保权利用于“择优”而非“择关系”,建立了多重约束机制。一是制度保障,出台了《自主定标导则》,严格规范定标委员会的组成与决策程序;二是深度考察,创新引入现场答辩机制,让招标人能面对面考察候选团队的真实履约能力,特别是高原施工等关键经验;三是全程阳光,定标方法和结果全部纳入“十公开”范围,接受全社会监督。通过这些措施,在赋予招标人灵活性的同时,确保了定标过程的科学、民主与透明。
施行改革以来,取得了多方面实质性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关键方面。一是市场环境得到系统净化。通过采用系统性的技术手段,围串标全面得到有效遏制。最直观的变化是,目前平均每个项目投标企业17家,从试点期间的128家下降86%,市场竞争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显著提升。同时,资金共管等创新机制,从源头上压缩了买标卖标的生存空间;二是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度提升。全流程智能化,评标时间从传统模式的平均一天缩短至1小时以内,效率提升超过80%。对企业而言,远程参与投标、数据自动抓取等机制,参与单个项目投标成本降低了5000至10000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三是项目履约得到可靠保障。通过“业绩匹配”“现场答辩”等机制,实现了中标企业与项目需求的高度契合。不仅提升了招标人的满意度,更重要的是为工程质量和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今年8月以来,全区完成招标项目225个,吸引4007家次企业参与投标,统一的规则和透明的环境,让各类企业都能在公平的赛道上竞争,市场参与度显著提升。

自治区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郝立东

自治区住建厅建设工程造价与招标投标中心主任汪海澎

自治区住建厅建设工程造价与招标投标中心副主任梅多曲珍

自治区住建厅建设工程造价与招标投标中心二级主任科员格顿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四级调研员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