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手机版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

中国网客户端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


立即查看

中国网

漫笔藏地之八廓街往事——时光在藏面馆里熬出的岁月温汤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逆着时光行走,只为今生与你邂逅。”仓央嘉措笔下这份跨越岁月的执着,恰似我对藏地烟火的向往。当我真正踏上拉萨的土地,踩着八廓古城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青石板,循着那缕熟悉的骨汤香气走向街角藏面馆时,才忽然懂了这场“邂逅”的真意——藏地的温柔从不在遥远的佛塔尖,而在一碗面、一壶茶里,在每个寻常日子的烟火气中。

拉萨的晨光总是来得迟缓,早晨八点,我独自一个人,漫步在清晨的八廓古城,一路向北不知不觉中,小昭寺的转经道上已飘着淡淡的酥油香,我踩着被夜雨浸润得微润的青石板,像无数个过往的日子一样,走向街角那家开了三十多年的藏面馆。小昭寺的金顶在东边泛着微光,藏地的老阿妈手里的经筒“嗡嗡”转动,成了八廓古城里最鲜活的晨曲。

藏面馆是座典型的藏式二层小楼,黛色的石墙垒得厚实,墙面上隐约能看见经年累月留下的酥油印记。藏面馆的木门还是当年那扇褪色的老木门,推开时会发出“吱呀”的声响,像在诉说着旧时光的故事。推门而入,走过前厅,撞入眼帘的是中间的天井,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中央摆着一盆开得正盛的格桑花,阳光从天井上方的玻璃顶洒下来,在花影间织出细碎的光斑。围绕天井的一圈房檐格外精致,木椽上雕着藏地独有的吉祥纹样,明黄的漆色虽有些斑驳,却更显岁月沉淀的韵味,房檐下还挂着几串五彩的经幡,风一吹便轻轻晃动,带着淡淡的藏香在空气中散开。一楼的堂屋摆着十多张藏式沙发,深蓝色的氆氇面料上绣着白色的祥云图案,坐上去松软又暖和。沙发两两对着摆放,中间的矮桌高度适中,坐下来恰到好处,桌面被摩挲得光滑发亮。靠窗的位置装着宽大的落地窗,淡淡的纱帘垂落,既不遮挡晨光,又能让转经道上的景象若隐若现,仿佛将八廓街的烟火与馆内的温暖轻轻隔开,又悄悄相连。

我站在窗口专心看着灶台前煮面的老阿妈,系着藏青色的围裙,发梢别着一朵晒干的格桑花。“晓巴德勒!(早上好!)”她抬头看见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温柔的弧度,手里的长筷子在沸腾的汤锅里搅动,白色的藏面条在滚烫的牦牛骨汤里翻滚,瞬间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见我望着面条出神,老阿妈笑着指了指锅里:“面要不要做的粗一些?”我心里轻轻一动——以前和她来这里吃面,她总会要一碗粗面,她说,粗藏面裹得住汤汁,嚼得到麦香,有嚼劲。习惯性的走向窗边,我还是偏爱那个熟悉的位置。落在桌角的晨光,似比从前淡了几分。窗外小昭寺的转经道上身着藏装的人们顺时针走着,脚步不急不缓,仿佛时光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桌上的餐具都是老物件,表面被岁月磨得发亮,不经意的划痕里满是藏着的岁月痕迹。

不多时,一碗藏面端了上来。乳白色的骨汤表面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撒着翠绿的葱花和胡椒粉,面条粗细均匀,裹着浓郁的汤汁,入口筋道爽滑。搭配藏面的还有一小碟酸萝卜,切成细细的条状,酸中微辣,刚好解了肉汤的油腻。老阿妈端来一壶甜茶,琥珀色的茶汤在杯中晃荡,冒着淡淡的热气。喝一口甜茶,醇厚的奶香混合着红茶的清甜在舌尖散开,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微凉。隔壁桌坐着藏族的一家人,正慢慢喝着甜茶,品味着同样的烟火气息。

藏面馆里的时光总是过得很慢,客人们大多是熟客,彼此熟悉,偶尔会聊上几句家常。有人说起八廓古城这些年的变化,从土路变成了青石板路,从简陋的小铺子变成了精致的商店,可这家的藏面和甜茶,味道却始终没变。甜茶里的奶子也都是从附近牧民家里收来的新鲜牛奶,老味道不能丢,这便是八廓街的根。

日头渐渐升高,这里的人群愈发热闹,熙熙攘攘声裹着晨光飘进馆内,与碗勺碰撞的清脆声响、客人的谈笑声揉在一起,成了八廓街最鲜活的晨曲。老阿妈刚给一桌熟客添完甜茶,又转身往灶台添了新的牦牛骨,骨汤咕嘟咕嘟的冒泡声里,她顺手擦了擦灶台,额头在阳光下泛着柔光。原来这老面馆的温暖从不是藏在人群里门庭若市的热闹,而是那像清晨的阳光一样久违的味道,平等地洒向每一个被这人间烟火吸引的途经者,让匆匆的脚步也能在这里寻到片刻的安稳。

离开时,木门又一次“吱呀”作响,青石板路上的晨光里,把人来人往的身影拉得悠长,小昭寺的金顶在阳光下愈发璀璨。风卷着经幡的轻响掠过耳畔,那些在这藏面馆里细碎的回忆忽然漫上心头,恍惚间耳边响起莫言在《檀香刑》中写过一段话:“这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原来这老面馆,从来不是一场偶然的停留——那碗骨汤、那壶甜茶、老阿妈眼角的温柔,都是岁月早已备好的“重逢”,而最难忘的,是与她在这里共享美味的时光,这份藏在烟火里的爱慕与思念,把寻常日子里的温暖,和这温汤一起,熬成了心底永远舍不得淡去的牵挂与相思,每次想起,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晨光正好的芳华……(作者:序周)


【责任编辑:丁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