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查卡村,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山谷中,无边的青稞已是一片金黄,穗粒饱满,垂首低语。
查卡村村委会坐落在村庄的高处,是一栋醒目的白色建筑。一进大门,一张蓝色的二维码便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七个醒目的大字:“村民诉求码上办”。这是驻村工作队专门为村民设计的惠民直通二维码。
自今年五月驻村工作队轮换以来,查卡村驻村工作队深入开展了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行动。尽管做到了入户走访全覆盖,却很少听到村民主动反映实际困难。每次村民大会上,问起大家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难题时,现场总是鸦雀无声。
直到有一天,驻村工作队队长扎次在老党员扎多家喝茶时,老人无意中提起:“其实驻村工作队村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也不高。”
扎次追问为什么不在会上提出,他不好意思地说:“人太多了,说不出口啊。”
这句话点醒了扎次。原来,这里的村民淳朴内向,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表达诉求。回到村委会,扎次立即召集工作队员开会,提出:“驻村工作队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搭建一个让村民能方便反馈困难和诉求的平台。”经过多次调研、分析和论证,结合村民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设计出了这款“为民诉求码上办”二维码。该二维码支持汉藏双语和语音输入,让村民可以随时随地提交诉求,24小时全天候运行。
二维码推出第二天,便收到了第一条留言:“我是下查卡自然村的塔吉,家里电线老化,晚上老是跳闸,能帮忙看看吗?”驻村工作队立即联系了专业电工,第二天就为塔吉家更换了线路。
消息传开后,二维码的访问量逐渐上升。根据村民日常反馈的内容和业务需求,驻村工作队陆续增设了12个栏目,包括各类证明开具、矛盾纠纷上报、外来人员登记、拖欠工资反映、包裹领取登记、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惠民政策宣传、情报信息收集等,进一步方便群众在线办理各项事务,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高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自谢通门县达那普乡查卡村第十四批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驻村工作队共收集整理出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难题10项。通过多次研究解决方案,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及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成功申请到帮扶资金30万元。资金到位后,驻村工作队立即着手逐项解决清单上的问题。
针对农业生产机械化不足的问题,驻村工作队按照“一户一机”的标准,购置并发放了小型收割机。在发放仪式上,老阿爸培穷抚摸着崭新的机器激动地说:“今年收青稞再也不用发愁了!”
针对村集体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驻村工作队新建了占地近100平方米的阳光棚活动中心。妇女主任曲欣喜地说:“以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有像样的场地了。”
针对用电用气安全隐患,驻村工作队为每户购置并发放了燃气灶和防爆管套装,并实施全覆盖的农户电线穿管升级改造工程。这项“看不见”的工程,守护的是家家户户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针对部分家庭因子女高等教育费用负担较重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及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推动成立教育帮扶基金,为村里每名大学生提供每学年5000至6000元的助学金,有效缓解他们的就学压力,消除家庭后顾之忧,让学生们安心学业、专注读书。
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精心实施了村委会基础设施修缮专项行动,重新铺设给排水管道,完成村级澡堂和厨房的“微改造、精提升”,更换升级老旧电线,改造村委会外墙,让这个村级核心场所更加温馨实用。
随着各项工作陆续落地,二维码的访问量持续攀升。如今,每一位村民手机里,留这张神奇的二维码。村民们不再仅限于反映问题,还开始积极提出发展建议:有人建议开发“温泉+康养”项目,有人提议发展村集体养殖产业……一个个“金点子”通过这枚小小的二维码汇聚到村委会。
“为民诉求码上办”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工作理念的转变——从“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那枚小小的二维码,不仅连通了诉求与解决,更串联起了党心与民心。扎次说:“在这里,我见证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生动实践,感受到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而这,正是所有驻村工作的意义所在——让广大群众更加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开展“村民诉求码上办”操作培训第二期
群众学习使用二维码
向群众发放微型收割机
向群众发放煤气灶和防爆管,并讲解操作流程
更换农户住房电线,并进行穿管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