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正局长级)于鸷隆率领市教委、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文旅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多部门及东城区、顺义区有关负责同志,来到拉萨开展实地调研。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深切关怀,怀揣着推动京藏协作的坚定决心,此次调研,每一步足迹都踩在“办实事、促发展、暖民心”的关键点上。
走项目、看实效,援藏成果绽放在高原大地
调研组同志们的身影穿梭在拉萨的社区、牧场与产业园,每一个调研点位都承载着京藏协作的深厚情谊,彰显着援藏工作的扎实成效。
走进位于城关区的北京援藏干部公寓,这座2023年6月开工的项目,新建的食堂窗明几净,活动中心宽敞明亮,规划整齐的车位静静等候,这里将成为北京援藏团队的“温馨港湾”,更是京藏长期协作的“稳固基地”。
而不远处的城关区功德林街道拉鲁社区党群服务V站,虽仅110平方米,却藏着“大能量”——28.25万元援藏资金注入后,这里成了基层党员群众的“贴心驿站”。作为政治引领的“前哨站”,党的政策从这里传递到街头巷尾;作为便民利民的“服务台”,信息咨询、应急救助、代办服务随叫随到,户外劳动者能歇脚、特殊群体能获助、零工能找到就业信息。如今,城关区58个党群服务V站(含9个24小时无人值守站)织就了“15分钟党建服务圈”,拉鲁社区V站每日20余人次的服务量,正是“小空间承载大服务,微阵地凝聚大民心”的生动注脚。
当调研组来到当雄县,高原特色产业的蓬勃生机扑面而来。在100亩牦牛良种扩繁育养殖基地里,2600万元北京援藏资金结出了“硕果”——帕里、娘亚优质冻精改良着本地牦牛,安格斯牛、娟珊牛冻精带来了杂交新突破,更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7月10日,世界首头克隆牦牛在此诞生,一举推动高原牦牛育种技术迈入“新纪元”。如今,这里已成为集繁育、研发、生态循环于一体的特色畜牧基地,牧民们的增收路越走越宽。
毗邻纳木措的纳木措圣水厂,更是将高原的“珍稀馈赠”送往全国。4300米海拔之上,念青唐古拉山雪峰冰川融水与纳木措千年地下水交融,经高寒高压孕育出的天然低氘小分子团泉水,通过全流程可视化生产线,化作“鑫纳木措圣水”“7100”等品牌产品,借助北京、广州等地的云仓,3天内就能抵达全国3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手中。
此外,当雄县高海拔微压氧仓,以及堆龙德庆区古荣镇“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改造、乡村道路升级、健康饮水工程、区小学综合楼及食堂建设、北山公园等项目,也都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2025年北京对口支援拉萨的44个项目、2.8亿元资金,已实现100%开工,每一个项目都像一颗“定心丸”,让拉萨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稳稳落地。
开座谈、谋未来,绘就“十五五”
援藏新蓝图
7日下午,一场凝聚共识、共话发展的座谈会在北京西藏拉萨指挥部召开。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张明智详细介绍了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入藏以来的工作进展。于鸷隆同志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一方面抓好“十四五”任务收官,保持攻坚态势,确保年度援建项目年底前全部完工,精准对接国家考核,提炼群众可感可及的典型案例,让京拉情谊更深厚;另一方面高质量谋划“十五五”援藏工作。在交往交流交融上,推动京藏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双向互动,增强民族认同感;在产业就业上,结合拉萨农牧业、清洁能源优势,带动群众增收;在民生保障上,用北京资源办民生实事,让援藏成果惠及更多藏族群众;在文化教育上,支持优秀特色文化“走出去”;在智力支援上,发挥首都人才优势,为拉萨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技术队伍。
从社区到牧场,从项目现场到座谈桌前,调研组的拉萨之行,既是对过往援藏工作的“检阅”,更是对未来京藏协作的“赋能”。在京拉同心携手下,高原大地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