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手机版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

中国网客户端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


立即查看

中国网

西藏自治区成立60载风华正茂——走进圣境昌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的荣光时刻之际,这片世界屋脊上的净土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而在西藏东部,横断山脉的褶皱深处,藏着一颗被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共同雕琢的明珠——昌都。这里有着大自然最慷慨的资源馈赠和康巴儿女最炽热的生命律动。

image.pngimage.png

天地大美:三江并流处的自然史诗

站在海拔4800米的业拉山口俯瞰,怒江七十二拐如巨龙盘踞,国道318线在峭壁间书写着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史诗。这是进藏公路最险峻的壮景,每一个弯道都镌刻着筑路者的勇气。当晨光刺破云层,山脊镀上金边,你会懂得何为“山川即信仰”。

image.png

向东行进,然乌湖的蓝让所有语言都黯然失色。这座由冰川堰塞而成的湖泊,随着季节更迭变幻莫测,五月杜鹃倒映成粉色的云霞,十月层林尽染成金红色的油画。湖畔的草甸上,牦牛如黑珍珠般散落,牧人的歌声随晨雾飘荡。

image.png

如果你是冰川探险者不可错过来古冰川群。走进蓝色冰洞,万年玄冰在阳光下折射出幽蓝光芒,冰瀑如凝固的浪涛悬于山巅。冰川的年轮就是地球最古老的经文。

image.png

人文圣境:康巴风情的活态博物馆

在芒康县,盐井古盐田已流淌了1300年的时光。澜沧江畔的桃花盐田层层叠叠,5月收盐时节,妇女们哼着古老的制盐歌谣,将绛红色盐粒装进牛皮袋。这种利用江边温泉卤水晒盐的技艺,至今仍是国家级非遗瑰宝。

image.png

闲暇之余,这里便化作歌舞海洋。男女老少围成圆圈,牛皮靴踏出铿锵节奏,水袖翻飞似彩虹流转。这就是列入人类非遗的昌都弦子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康巴精神在此沸腾。

image.pngimage.png

在卡若区文化馆,唐卡画师正在绘制一幅灵动的自然画面。矿物颜料在画布上晕染出澜沧江的碧波、红拉山的秋色、黑颈鹤的倩影。“新时代的唐卡不必只画佛像,昌都的山水生灵,都是值得永恒记录的圣洁存在。”

image.png

匠心传承:非遗工坊里的时光密码

藏刀锻造的非遗传承人,正将三枚钢坯叠打淬炼。刀身雪花纹在火光中浮现,刀柄镶嵌的绿松石闪动着耀眼的光芒。在类乌齐县的伊日峡谷,手中的梭子在彩线间飞舞,织出“吉祥结”与“高山流水”纹样。双面提花技术,也曾荣获西藏工艺创新的金奖。

image.png

美食家门则不可错过酥油茶体验坊。看着鲜奶在檀木桶中上下翻搅千次,渐渐凝成金黄色的酥油,再配着用青稞粉、奶酪、野蜂蜜烤制的酥油糌粑,牧民古老的智慧在舌尖绽放。

image.png

生态天堂: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响

在昂曲河湿地,有数据显示,昌都森林覆盖率高达77.7%,堪称“西藏绿肺”。

image.png

生态民宿则建在千年核桃林中。晨起推窗,松鼠抱着核桃从屋檐跳过,夜晚用天文望远镜寻找星座,这里没有经幡飘扬,但每片树叶都在吟诵生态圣经。

image.png

节庆狂欢:四季节气的生命礼赞

藏历新年的康巴文化艺术节,骑士们策马飞驰,在百米外箭矢精准射中靶心;震撼的千人锅庄舞,绣满日月星辰的藏袍旋成流动的银河。

image.png

七月的赛马节,年少的骑手驾驭着无鞍烈马,俯身拾起哈达的瞬间引发雷鸣欢呼;周边的帐篷里,铜匠展销錾刻龙纹的酒具,姑娘们比赛编织最复杂的“彩虹辫”。

image.png

秋收时的青稞酒开坛节充满田园诗意。农人将新酿装入彩绘陶瓮,插上青稞穗与野花。当长者吟唱《丰收调》打开酒封,琥珀色酒液倾入镶银木碗,空气中弥漫着麦芽甜香。

image.png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昌都这颗藏东明珠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光彩。当你在然乌湖畔静观星河倒坠,在盐田栈道触摸千年盐晶,在弦子舞阵中踏响生命节拍,便会懂得:这里的神性不在庙宇经卷,而在雪山折射的晨光里,在牧人眼角的笑纹中,在三江奔腾不息的脉动间。

image.png

生生不息在昌都这片土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刻的横断山脉正将云霞揉成哈达,轻轻搭在每位旅人的肩头——听见了吗?那掠过红拉山巅的风声,是大地写给世界的请柬。

image.png

而此刻的昌都,正以最本真的容颜,静候每一位向往纯粹的行者。

image.png


【责任编辑:丁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