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手机版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

中国网客户端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


立即查看

中国网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镜观西藏:小小传承人唱响700年历史的“湘巴藏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日喀则7月17日讯(记者胡俊)稚嫩的脸庞,灵动的舞步,清脆的嗓音……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的一处露天舞台,“湘巴藏戏”在高原山野上唱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小小传承人,生动展演了这部古老剧种。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16日,“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采访团一行来到素有“高原绿洲”之称的南木林县。这座位于雅鲁藏布江畔的美丽小城,风景人文俱佳,生态治理和非遗文化的建设成就,正成为南木林奋力书写下一个“辉煌六十年”的发展底气。

甩袖、抬腿、扭头、旋转……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小小少年,用熟练稳健的节拍和舞步演绎着经典。湛蓝的天空,飘动的经幡,映衬着席地而坐的男女老少,他们的脸上泛着幸福的色彩。这是看得见的自然神态,在广阔的雪域高原,这种情绪也在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或欢笑,或鼓掌,或凝望,或喝彩……这是现场观众对“湘巴藏戏”最直接的喜爱,也是对表演者最真挚的鼓励。这种充满热情的互动,无不展现着这一古老文化的诗意表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绝不是一家独唱,而是万家和鸣。

表演者之一、14岁的云旦嘉措,已学习藏戏四年。多年的学习表演经历,让他不仅成为一名传承者,更成为了一名传播者。面对采访团各路记者的提问,他毫不畏惧,目光深邃而有神,如同他在舞台上铿锵有力的舞步。“未来我想成为一名藏戏老师,把藏戏发扬光大。”云旦嘉措说,“我希望湘巴藏戏能走向更大的舞台。”

▲“湘巴藏戏”表演者之一14岁的云旦嘉措接受媒体记者采访。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云旦嘉措所在的这支湘巴藏戏少儿队,是南木林县甲措乡果拉村少儿藏戏队,成立于2022年6月,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巴藏戏”的重要使命。

古老而不陈旧,潮流而不俗艳。“湘巴藏戏”作为蓝面具派藏戏的四大流派之一,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15世纪的唐东杰布时期,距今已有700余年。1978年,“湘巴藏戏”队正式命名成立。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湘巴藏戏经历了数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曲调,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巴藏戏”展演现场,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到场观看。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如今,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非遗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湘巴藏戏”穿越700年时光长河,在历史经纬中沉淀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浪潮里焕发新生机,非遗保护成果正滋养着雪域高原万千群众。

我们无意间“闯进”他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发现以“湘巴藏戏”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正以全新姿态展现新发展、新成就,这也让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有滋有味。美丽故事还在西藏这方热土持续传唱,“湘巴藏戏”在小小传承人身上还将走得更远、更宽广。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巴藏戏”展演现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责任编辑:丁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