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日喀则7月18日讯(记者胡俊)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采访团记者走进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幸福社区和江洛康萨社区,探访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倾听各族群众的幸福心声。从保障性住房到智慧社区服务,从民族文化传承到跨民族互助故事,两个社区用鲜活案例诠释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幸福社区:从安居到乐居的蝶变
"幸福社区"的名字承载着当地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2013年,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将10个社区的3100多名群众搬迁至此。"刚搬来时人员杂,管理难,有些群众爱喝酒。"社区居民回忆道,如今通过制定居民公约,"大家遵守得挺好,整体素质提升了很多。"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幸福社区便民服务站。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这个聚居着汉、藏、回等16个民族的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占90%以上,却创下了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83%的佳绩。社区创新推出"您'码'上说我马上办"平台,居民感慨:"开证明不用找民警,网上申请几小时就办完。"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一厅通办",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幸福社区居民身着节日盛装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排练节目。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2002年出生的社区工作者达瓦顿珠是返乡大学生的代表。"读书时就想,先去外面历练,再回来报效家乡。"他见证了家乡教育的巨变:"父母那代一村仅10来人能上学,现在村里小孩都能上学。"受收养27名孤儿的尼玛次仁老师影响,他坦言:"想创办社会服务机构,像尼玛次仁老师那样做公益,用言传身教传递温暖,服务社会。"
▲社区工作者达瓦顿珠向记者展示居民向社区赠送的唐卡。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社区文艺队用歌舞传递深情,在重大节日"跳团结舞、唱团结歌"。"我们在三大节日:328(编者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七一、十一,还有春节、中秋节、元宵节这些传统节日,都在一起聚会跳舞唱歌。"居民们说,锅庄舞跳起来的时候,援藏干部和各族群众的笑声融在一起,那是幸福的声音。
▲幸福社区居民身着节日盛装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排练节目。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江洛康萨社区:老城区里的治理新篇
藏语意为"富裕之家"的江洛康萨社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如今13个民族在此共居,少数民族占比96.8%,却连续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社区创新"十促法",从党建引领到文化交融,让民族团结成为治理优势。
▲江洛康萨社区综合文化站。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江洛康萨文艺队"的故事令人动容。这支从42人发展到183人的队伍,不仅复活了失传的非遗舞蹈"雪伟协甲",更让成员年均增收近30万元。"我们去北京参赛拿了金奖!"队长次仁旺姆骄傲地说,文艺队每年演出180余场,"既传了文化,又鼓了腰包。"
▲江洛康萨社区收获满墙的荣誉。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回族居民马尕东与藏族妻子扎西拉宗的爱情故事传为佳话。"大家都是邻居,谁家有困难就该帮一把。"这对"全国五好家庭"夫妇,30年来用藏语和汉语架起邻里连心桥,他们的服饰店为困难群众提供岗位,"尕东爸爸"的称呼成了跨民族亲情的见证。
社区"石榴籽家园"改变了陈规陋习。"以前嫁娶宴办7天,现在3天就够了。"居民们说,这个免费开放的活动中心,让宴席从攀比排场变成文化交流,"省下的钱给孩子上学,很划算!"
▲江洛康萨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中心舞台上排练舞蹈。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从幸福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61.5万元,到江洛康萨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58811元;从智能设备守护独居老人,到"智慧江洛"平台实现"码上办",数据背后是西藏60年发展的缩影。
"下一个60年,我希望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西藏的明天会更好!"达瓦顿珠的期待道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正如多阿——那位疫情期间为武汉捐款30万、地震时送物资的藏族企业家所说:"每个民族同胞都能成为重要力量,这就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内涵。"
▲幸福社区居民斟满酥油茶敬给远方的客人。中国网记者胡俊摄
青稞酒的醇香里,有各民族共酿的甘甜;唐卡的色彩中,绘着共同的家园。采访团探访的日喀则这两个社区,是西藏基层治理的典型代表,具有引领示范意义。各民族如同"石榴籽"那样紧紧相拥,站在更高起点上,正共同书写着西藏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