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达县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紧盯市委“3+1+1”重大任务,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品牌赋能等举措,推动特色农业、清洁能源、文旅产业等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产提质、二产突破、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全县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为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坚持以一产为“基点”,做优特色农业扩规模。依托自然条件,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稳面积、提单产,打造绿色稳定“粮食链”。2024年,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测土配方示范田4.4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0.35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98万吨,粮食耕种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57.8%。大力推广农作物良种繁育及推广示范工作,调运良种18.61万斤,总播种面积为93423亩,同比增长7.48%。强示范、提品质,打造高产高质“畜牧链”。江达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现场核验并列入2024年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完成牦牛经济杂交398头、黄牛改良319头,牲畜存栏43.16万头(只、匹),出栏8.98万头(只、匹),牲畜上市出栏同比增长65%,农副产品综合产量达到3.72万吨。建基地、强引领,打造优质高端“蔬菜链”。实施集中连片蔬菜温室大棚125座,成功建立科技示范培育基地2个,培育食用菌、药材、瓜果蔬菜等作物20余种,青稞良种繁育基地覆盖率达到94%,大力推动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虫草、贝母、獐子菌等产值达8639.12万元。
二、坚持以二产为“重点”,做强清洁能源增效益。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绿色清洁能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政”生“效”,谋划推动能源开发。依据江达县的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对水能、光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进行统筹布局,积极引入技术实力雄厚、资金充足的企业参与开发,切实提升江达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借“源”生“电”,积极打造能源基地。致力打造以“水光互补”为重点、“牧光互补”“风光互补”为补充的清洁能源产业,扩大清洁能源产业优势。波罗水电站完成前期核准评审,岗托水电站、德登抽蓄电站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测风设备点位安装3个,计划申报实施测风点位6个。三是化“能”为“金”,切实提升经济效益。2024年,索日、巴纳光伏电站上网电量3.52亿千瓦时,上网电量率达到97%;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7.41亿元,同比增长49.66%,上缴税费20.64亿元;“雪岩泉”净界天然饮用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年产4874.49吨,工业产值924.3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9%、21.3%。
三、坚持以三产为“亮点”,做活红色文旅添活力。依托红色优势,积极探索“红色+”融合发展模式。建强红色路线:计划申报1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提质升级4个核心项目,编制《江达县青泥洞乡和玉龙铜矿片区文旅发展规划及G317红色文化旅游风景廊道概念规划》,构建“一廊·五片·九驿·多节点”发展格局。2024年接待旅游人数58.48万人,旅游创收74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32%。深化文旅融合:通过“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等方式,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打造“江达文化IP”。投资5409.11万元,建立文化企业12个,打造文化旅游产品20余种,售出文创产品17.22万余件,销售额达580.3万元,带动群众增收400万元。活化非遗资源: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农牧民参与唐卡、藏香、铜器工艺制作、民俗表演等文化业态,有效实现红色资源优势向红色发展动能转化。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项、区级3项、市级2项、县级1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区级3人、市级9人、区级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