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涛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研究员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生态价值独特而重要,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尤其是2012年以来,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不仅惠及高原人民,实现了保护与民生的双赢;还惠及周边国家,推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但是,美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对此置若罔闻,蓄意抹黑中国政府保护西藏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成就,并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鉴于此,有必要驳斥不实言论,向国内外真实地呈现西藏生态环境状况,中国采取的保护行动,对高原人民环境人权的保障,以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一、西藏在全球生态中地位突出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幅员超过120万平方公里,以其极高的海拔和极广的面积,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受此地理因素作用,西藏生态价值重大,在全球生态中地位突出。
西藏是“亚洲水塔”的主体区域,水资源总量约4500亿立方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狮泉河(印度河)、察隅河(伊洛瓦底江)等亚洲主要河流发源于此,流域人口超过10多亿人。
西藏是北半球的气候“调节器”,常年平均气温零度左右,为1万多条冰川所覆盖。大范围的冰雪覆盖使西藏成为一个巨大的冷源,并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调节作用。
西藏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和“绿色基因库”。西藏记录的野生植物9600多种,特有植物1075种;现有野生脊椎动物1072种,拥有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盘羊、雪豹等高原珍稀动物。
二、西藏生态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保护好西藏生态对于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因素与人类因素的挑战。
西藏的生态本底极其脆弱。地质结构年轻,地表土壤的形成比较晚;平均日照时间每天超过8小时,水分蒸发极大;常年平均气温低,植物生长周期长。这些自然气候因素导致西藏地表植被容易受到破坏,且破坏后极难恢复。
西藏生态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强烈。海拔高峻,冰雪覆盖多使西藏对全球气候变暖极为敏感。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显示,过去50年,西藏每10年气温升高0.350C,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气候变暖给西藏带来了一系列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冰崩、泥石流、干旱、雷电等灾害危及西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西藏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难度大。虽然在中央政府持续帮助下,西藏于2019年摆脱了绝对贫困问题;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且西藏地方财政收入有限。这就使得西藏在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时,面临较大的财力、人力、科技等资源约束。
三、破解挑战的高原智慧: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破解或缓解西藏生态保护的约束,需要汇集各方力量,从观念、立法、产业结构、生态补偿、文化培育、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积极行动,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推动观念提升和立法保障
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等现代理念,让生态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在国家治藏方略中强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2021年在国家层面实施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2023年制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并建立实施了从中央到市县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和公益诉讼机制。
(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西藏深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冲击,当地政府和居民从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应对。
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推动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一方面加快减碳。加强产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在西藏落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2024年西藏发电量中清洁能源占比超过99%。清洁能源的发展,不仅让广大西藏农牧民摆脱了能源贫困,从此不再砍伐薪柴和挖掘草皮;而且还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2015年—2024年10月,西藏累计实现清洁能源外送154.2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324万吨。另一方面,加强固碳。大力开展全域绿化行动,2015-2024年的十年,累计造林约930万亩(即6200平方公里),有力推动了西藏碳盈余的持续扩大。
在适应气候变暖方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监测评估,提升监测站点的空间密度。实施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普查行动,对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区域实施了一批灾害避险搬迁项目,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应对冰川、雪崩、堰塞湖、雷电等高原气候灾害的能力,并加强相关物资储备。
(三)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一方面,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农牧、特色文化、绿色算力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西藏产业结构绿色化发展。2024年,西藏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0亿元,约占GDP的近30%。建设循环经济园区,降低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将拉萨建成了“无废城市”。推进农业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的同时,加强良种培育和灌溉技术,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的110万余吨,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青稞安全。
另一方面,推进生态产业化进程。大量从事高原育苗的绿化企业和集体经济合作社蓬勃发展,林草碳汇交易于2023年开始在高原实施,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益发顺畅。
(四)持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覆盖森林、湿地、草原、水生态、野生动物肇事等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从中央、援藏省市和相邻省市提供的各类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从2012年的37亿元,持续增加到2022年的161亿元。2024年,鉴于因严格的保护措施而日益增长的野生动物肇事事件,对受损农牧民的补偿也提升到近20亿元。
二是建立覆盖护林员、护草员、野生动物保护员、地质灾害员等领域的生态就业岗位。2016—2023年,西藏年均为农牧民提供生态就业岗位50多万个,每个岗位补助每年3500元,有226.22万农牧民吃上“生态饭”,成为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央对西藏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则有力地保障了西藏大规模生态补偿和生态就业岗位的提供。2024年,中央对西藏的补助资金达到2417亿元,占到西藏总财力的85%。
(五)大力提升科学保护水平
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以来,累计投入科考人员2.8万多人次。围绕科技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系统本底及其未来变化规律研究,加强雪山冰川、江河湖源生态保护,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冰冻圈灾害评价和监测预警,构建广泛的监测网络平台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科技力量。
科学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好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范围。到2024年,西藏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7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约50%。
四、西藏生态保护泽被高原:环境人权充分实现
202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历史性决议,宣布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是一项普遍人权,即环境人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充分保障了西藏人民的环境权益。
(一)人居环境质量持续良好
2023年,西藏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保持优良,优良天数比例达99.5%,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年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首府拉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3%,在中国168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排名第2位。城市、县城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7.8%、89.0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87%、98.85%。农牧区每户补贴2500元,推动“厕所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0%,部分市县(区)达到了90%以上,极大地保障了健康水平,推动了社会进步。
(二)生态脱贫富民效应显著
2016-2020年间,中国政府在全国实施了精准扶贫行动,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减贫目标,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生态扶贫是中国精准扶贫的五大路径之—,西藏更是如此。
在西藏60万贫困人口中,40%是主要依托生态扶贫实现脱贫。226万农牧民享受到生态补偿政策,其中,既有与劳动能力无关的草原生态补偿、林业生态补偿等普适性的生态收入,也有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护林员、护草员、野生动物保护员等专门性的生态收入,几乎覆盖农牧区全部人口。
2019年西藏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之后,生态领域仍是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2024年,西藏仍提供了44.03万个生态保护岗位,农牧民增收15.4亿元。同时,提高了各类生态补偿的标准,如草畜平衡奖励和禁牧补助标准都增长了20%,每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总量提高到约35亿元。
(三)知情权监督权充分保障
充分保障西藏人民对西藏生态环境状况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知情权。国家层面,不定期发布西藏生态环境领域的白皮书,2003年的《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018年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定期性地公布生态领域的专项监测情况,如2020年公布了“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从2014年川藏铁路(拉萨-林芝段)开工以来,陆续正式公开公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达数十份。西藏自治区层面,自200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从未间断,详细公布了水、土、气、噪音、辐射等环最新监测情况。
充分保障西藏人民对西藏生态环境状况监督权。国家层面,2017年和2022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西藏期间,向全社会公布受理的专门信访举报电话和专门邮政信箱,以保障人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监督权。西藏自治区层面,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提供了公开投诉举报电话“12369”、以及后来的政府服务热线“12345”,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进行投诉举报;每年西藏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西藏人民可以通过他们选出来的代表,向政府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和议案。
五、西藏生态保护惠及全球:维护生态命运共同体
中国政府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极大的努力和诚意推动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并在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郑重提出以“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一)亚洲水塔持续保持洁净
中国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跨境河流的水质安全,维护河流湖泊的清洁。2024年公布的《2023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整体保持优良。其中,发源于珠穆朗玛峰的绒布河水质达到Ⅰ类标准,狮泉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干流水质均保持在Ⅱ类标准,班公错优于Ⅲ类标准。
(二)共享跨界河流水文信息
中国政府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及时向周边国家提供水文信息。2002年中印签订《关于中方向印方提供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汛期水文资料的实施方案》,每年6月1日-10月15日,中方向印度提供三个报汛站的水文信息。此后,随着青藏高原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加剧,跨境河流的讯期变长和增多,中国负责任地向印度提供了更多河流数量和时段的水文信息。
2007年中国与印度建立了中印跨境河流专家级机制,开展跨境水资源合作。到目前,双方签署了《关于加强跨境河流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陆续召开了14次会议。在2004年朗钦藏布支流发生堰塞湖、2008年雅鲁藏布江干流山体滑坡、2018年雅鲁藏布江冰崩等突发事件中,中国及时向印度传递相关水文信息,有力地支持了印度的防灾减灾工作。
(三)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长期以来,持续加大对西藏的生态保护力度,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使得西藏生态多样性益加丰富。
2024年8月发布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成果显示,目前发现新物种超过3000个,其中动物新物种205个,植物新物种388个,微生物新物种2593个。同时,许多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实现了回归和增长。藏羚羊种群数量由上世纪最低谷时的7万多只增长到超过30万只,黑颈鹤种群数量从上世纪不足2000只增长到1万多只。孟加拉虎在西藏墨脱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这都表明,西藏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成效的地区。
六、小结
西藏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而备受中国政府重视,不仅将其看作中国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而且还以对世界负责的态度,积极将其建设成为国际生态文明高地。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观念普及、立法保障、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科学考察等努力,极大地破解或缓解了西藏生态保护的瓶颈制约,为全球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在此过程中,西藏生态保护政策不仅充分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环境权益,而且还惠及全球和周边国家,推动了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