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手机版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

中国网客户端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


立即查看

中国网

可喜可贺!多位藏族作家荣获“骏马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1月16日晚,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举行。

图为盛典现场文艺演出

盛典现场,各民族获奖作家先后登台领奖,成为当晚最耀眼的主角。30位获奖者身着民族盛装,在《我的祖国》的悠扬乐声中接过奖杯,与观众和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人生故事。

图为西藏作家尼玛潘多和吉米平阶的获奖证书和奖杯。

其中,藏族作家尼玛潘多的《在高原》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奖;王小忠的《兄弟记》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散文奖;那萨的《留在纸上的心》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诗歌奖;赵有年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

图为尼玛潘多(右二)领取“骏马奖”现场

“《在高原》是我从时间的河流中打捞出来的高原故事,我很难用几句话描述《在高原》具体写了什么。这里有一个家族四代人的故事,有我对时间的思考,有对生活底色的探寻,有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有小人物在大时代变幻下的命运起伏,有人类共同面临的情感困境,更有各民族守望相助携手向前的人间温情。”尼玛潘多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到,“文学创作不是我的职业,是我选择的一条精神之路,它给予我的心理安宁和精神丰盈感,让我心生感恩。《在高原》这本书里呈现的故事、思考和探索得到读者的肯定,给我的鞭策和鼓舞是巨大的,让我对走好今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充满了信心。”

图为吉米平阶(左一)领取“骏马奖”现场

吉米平阶在获奖感言中表示,《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这本书的获奖,与其说是对我创作的一种肯定,不如说是对西藏彪炳千秋的脱贫攻坚成果的褒奖。无论是藏东那个遥远的小山村——现在已经全部搬迁到县城,开启了一段既有艰辛和困惑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还是珠峰脚下怀着绿色梦想的村干部——他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眼界和胸怀,可以豪情满怀地谋划发展蓝图;更不用说在西藏之西的阿里,那些充满奉献精神和浪漫情怀的人们,他们那一段平凡的故事、一个谦和的微笑,乃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让我触动、感动、激动不已。在这片苍茫高原上行走,每每让我的脚步和笔触都停不下来的,除了那些大美无言的山川河流,更有高原上艰难生存、奋力拼搏的高贵灵魂。高原因为他们而更具风采。我的浅显文字,只是为他们做的一点点风中传播的记录而已。

图为王小忠(右二)领取“骏马奖”现场。

王小忠在获奖感言中表示,《兄弟记》写的是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农牧交汇地的甘南故事,它没有什么重大事件和尖锐的冲突,都是日常生活与世相百态。从根本上看,就是对甘南农牧区交汇地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及思想观念变化的叙述,是乡村伦理变迁的思索。

图为赵有年(右二)领取“骏马奖”现场。

赵有年在获奖感言中表示,我是小说家,一直在创作藏族题材的小说作品,一个很偶然的机遇,才步入了翻译工作。我的部分翻译作品发表在《民族文学》等杂志之后,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尤其得到了青海省作家协会的认可。受他们的委托,我开始翻译“野牦牛”丛书。受甘肃省“格萨尔”研究中心和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研究中心岗坚公司的委托,翻译起了《格萨尔王传》。几年后,我的译文作品多过了我的原创作品。今天获此荣誉,我觉得曾经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是潇洒的小说家,更是孤独的翻译家,用汉藏两文塑造着文学的金色殿堂。

图为那萨(右二)领取“骏马奖”现场。

那萨在获奖感言中说,我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出生在通天河流域一个叫结拉的小山村。通天河藏语叫牦牛河,是长江源头的干流河。我曾经在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工作了8年,又到黄河源头,在小小的敬水池里喝了三口水。可以说我是被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养育的一个写作者,河水在我的体内成为流动的血液,滋养着我的身体与精神。《留在纸上的心》这本诗集里收录了近7年创作的203首诗歌,每一首都是心的告白。作为一名写作者,得到的肯定与鼓励就像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我心怀感恩。我会继续保持对写作的热爱和敬畏。

图为“致敬编辑”特别环节,获奖作品的编辑们登上舞台,接受由获奖作家代表送上的广西壮锦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创办于1981年,由中国作协和国家民委共同主办,包括本届在内,已评选十三届,共计759部(篇)作品、49位译者获奖,在繁荣民族文学创作、发展民族文学事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此次盛典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旨在以更丰富的文艺形态、更新颖的传播方式,彰显各族人民的心心相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读者广泛参与的“文学节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文学力量。


【责任编辑:曹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