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发布会暨那曲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情况新闻发布会25日召开。
发布会上那曲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一枫介绍了75年来,那曲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9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6.88亿元,增长了72.52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990年的0.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95.08亿元,增长了315.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0年的6446.83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33.17亿元,增长了50.4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1755.06元增长到2023年的52277元,增长了28.7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411.8元增长到2023年的18552元,增长了44倍;三次产业结构从1990年的85:1:14优化为2023年的16:26:58。
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达67.68万千瓦,累计上网电量达14.21亿千瓦时,历史性实现那电外送,累计外送电量1.87亿千瓦时,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完成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643家,辐射带动农牧民群众7.38万户34.01万人。藏系绵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区首个通过国家级中期绩效评估的项目,娘亚牦牛养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3个农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那曲冬虫夏草获“气候好产品”称号。
75年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截止2023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9173.8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县、乡、村通畅率达到100%、88.69%、68.36%,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历史性跨越。市主城区建成面积由2015年的1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9.77平方公里。通讯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县(区)、乡(镇)5G信号覆盖率100%,县、乡、村(行政村)4G通信信号覆盖率、宽带覆盖率100%,世界近在咫尺。主电网实现县(区)全覆盖,群众用电覆盖率70.15%,实现了从烛火到灯光的跨越。实施农村饮水工程13160处,有效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的新变化。全市各县(区)政府驻地及重点乡镇市政道路、给排水、供暖、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75年来,生态环境持续良好。那曲生态环境底色更加靓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8处、国家公园1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草原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33.1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自然保护地面积的54.2%。成功举办首届西藏那曲“江河源”保护论坛。那曲市和嘉黎县成功创建第七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落实生态岗位8.79万个、各类生态保护奖补资金17.71亿元,广大群众在生态保护中得到实惠。完成念青唐古拉山高寒草甸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39.02万亩,累计栽植各类树木51.09万株,“无树之城”成为历史。“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草地碳汇交易试点400万亩,桑瓦玉则“零碳”小镇项目开展试点,市区地热供暖正式投运,清洁供暖率达38%。
那曲市文旅局局长扎西永青表示:那曲虽是高原中的高原,但这里孕育了格萨尔文化、象雄文化、苏毗文化,纳木错、色林错、当惹雍错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萨普雪山、普若岗日冰川、大地之树、独俊大峡谷风景独好。近年来,那曲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积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就目前情况来看,那曲的文旅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旅长游短”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多媒体音画《盛世牧歌》、生态情景歌舞剧《羌塘——驮盐古道》、舞台剧《诗经·格萨尔》、电影《寻梦苏毗女儿国》等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将陆续与观众见面;先后在辽宁、浙江、成都、昆明举办“歌从草原来、舞在辽河畔”主题文艺演出、“那山、那水、那曲”民族歌舞诗、“那曲锅庄交流展演”等系列活动,成功列入自治区格萨尔生态文化保护区,那曲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与拉萨市就联合开发纳木错达成一致意向,圣象天门景区开放也进入倒计时;当惹雍错、比如唐蕃古道4A景区成功创建,G317、G349沿线景区景点打造正稳步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