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手机版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

中国网客户端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


立即查看

中国网

秋日拉萨 风筝翩跹绘天际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前来放风筝的市民。

风筝摊前。

正在绑风筝线的市民松绕。

教孩子放风筝的市民。


当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高原大地,一场关于风筝的盛宴悄然拉开序幕。不同于内地春日的轻盈与初夏的热烈,西藏的秋天以其独有的宁静与高远,赋予了风筝季别样的风情。这些风筝,不仅是孩子们欢笑的记忆,更是老一辈手艺人心血的结晶,它们承载着西藏非遗文化的厚重与美丽,在秋日的凉风中,让古老的民间游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诉说着传承与希望的故事。文/图记者旦增玉珍德吉曲珍

技术比拼蓝天下的欢乐竞技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达孜区某林卡,只见天空中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藏语中,风筝被称作“恰皮”或者“秀恰”,意为“会飞的纸鸟”。它们或高或低,或快或慢,在空中盘旋,争奇斗艳,更在秋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突然一只风筝被打下来了,周围的孩童一哄而上都抢着捡被打下来的风筝。“在拉萨,被斗下来的风筝谁捡到就归谁。”正在放风筝的市民松绕告诉记者。

当天,恰逢周末,来该林卡放风筝的市民络绎不绝,小到五六岁的初级选手、大到五六十岁的资深老玩家,一群陌生的人因风筝而聚在一起,欢笑着、享受着……台前是正在激烈比赛的选手们,幕后是为选手们补齐货物、零件的商贩。“还记得小时候放风筝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要自制风筝的同时,还要慢慢捣碎玻璃制作一种含有玻璃粉末的带黏性的糊状黏稠物‘那’,涂抹在风筝线上提高线的锋利度,可割断对方的风筝线,这些因素决定着斗风筝的成败。”松绕说。

当天,记者在现场目睹了一场激烈的斗风筝比赛。只见参赛者们全神贯注地操控着自己的风筝,时而快速上升以占据有利位置,时而灵活转向以躲避对方的攻击。随着比赛的进行,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激烈,观众们的欢呼声和加油声此起彼伏。最终,松绕凭借出色的技巧和稳定的发挥赢得了比赛的胜利,他的风筝在蓝天高高飘扬,成为全场的焦点。

在拉萨放风筝,不比谁放得高,也不比谁的风筝扎得漂亮,主要看谁的风筝“能打”,比谁有能自如地控制风筝的能力。放风筝的人依靠放线和收线的微妙变化,可以使风筝在空中迅速升降、旋转、左右打滚。碧蓝的天空中,风筝在空中相互争斗时,有一种“战斗机”在空中飞翔的风采。

风筝情长

从童年记忆到爱的传承

现场,随处可见售卖风筝和相关配件的商贩。他们或坐在摊位前热情地招呼顾客,或穿梭于人群之中推销自己的产品。记者采访了一位卖风筝的商贩李阿姨,她告诉记者:“这个季节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小风筝4块一个,大风筝8块一个,价格实惠又受欢迎。我每天都能卖出好几十只风筝呢!”她边说边展示着手中的风筝,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谈起放风筝,相信不少居住在拉萨古城区的小伙伴童年都人手一个父亲亲手做的风筝。住在措美林的洛桑顿旦到现在还认为,那是童年最好的玩具。他告诉记者,以前每逢秋季,院子里的小伙伴都会站在自家的房顶上,与邻近院子的朋友斗风筝。“每次把对面院子的风筝打下来,心里都会觉得很爽,但稍不留神他们也会找机会‘复仇’。”洛桑顿旦笑着说。

许多人童年里的风筝故事都发生在街头巷尾,站在屋顶,不时凝望着天空,期盼着两只风筝缠斗在一起时,将对方的风筝线割断,再去追逐落下来的风筝,继而和玩伴们一起奔跑着追赶。现如今,放风筝的地方从屋顶转到了郊区……

如今,已为人父的洛桑顿旦也会亲手为自己的儿子制作独属于他的风筝。每次制作风筝,家人总是分工明确:洛桑顿旦负责用纸和竹子制作风筝框架,儿子和妻子负责“那”。看似普通的风筝却凝聚着家人无限的爱。

洛桑顿旦表示,制作风筝的技术是他从父亲那里学来的,也是他最快乐的童年记忆。“如果说我是风筝,那么母亲是连接风筝的线,父亲则是风,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往事如在眼前,他们家的风筝连接着两代人的今昔和童年。同样,这是一种爱的延续,更在欢声笑语间,将风筝这项西藏民间游戏传承给了下一代。

非遗之翼

天空中的梦幻精灵

记者了解到,这项被全民热爱的民间游戏在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萨风筝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一员。据记载,放风筝最早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泽当等地。在西藏放风筝,特别讲究时间,只能在秋天放。按以往的习俗,放风筝的季节一般为每年的仲秋时节,一来是因为这时风力较足;二来则是因为放风筝时间过早会引起农民的非议,因为西藏民间认为,放风筝的时间早了,秋季就会过早结束,庄稼和果树的叶子过早凋落,庄稼还没成熟,冬天就来了。

米玛顿珠是一位风筝资深玩家,在他的店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和滚轴,他随手拿起已做好的滚轴,向记者介绍,“风筝滚轴的形制有六轴、八轴、十轴等。”每年雪顿节前,米玛顿珠就着手制作风筝,对于他来说,放风筝是他从小玩到大的游戏,而制作风筝是长辈们流传至今的技艺和传承。

形态上,西藏的风筝不仅讲究彩绘图案,形状各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拉萨风筝爱好者杰孜夏米玛顿珠向记者介绍,拉萨风筝的颜色差异不大,却可分出众多名称,如“米洛”(瞪眼仔)、“加沃”(大胡子)和“虎牙”等。“放风筝最大的乐趣就是斗风筝,斗风筝也有诸多讲究,根据风筝的拴线方式,可选择风筝飞行的方式,争斗时,选位置很重要,最好能将自己的线架在对方线之上。双方在此过程中比的是线的锋利度、拖拽风筝线的速度和玩家的技术。”米玛顿珠说。

夕阳西下,晚风徐徐吹过人们的脸庞,带着一丝丝凉意,却也格外惬意。天空中,星辰开始悄然点缀着深蓝的天幕,而在这宁静的秋日夜空中,竟还挂着一两只风筝,它们仿佛是夜空中最不羁的精灵,自由地飘荡着,与星辰共舞,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梦幻与诗意。风筝的线,在远处某个角落被轻轻牵扯,像是连接着现实与梦想的桥梁,让人不禁遐想……

记者手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用这首诗描述拉萨的风筝季再合适不过。每年秋日,人们聚集在拉萨河畔,享受斗风筝带来的各种乐趣。民间认为风筝是每年秋收季节祈愿丰收而放的“丰”筝。

当天,许多孩子看到天上飘落下来的风筝便赶紧跑过去捡,记者也加入到了捡风筝的人群中,体验了一把捡风筝的乐趣,大家好不热闹。直至傍晚时分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渐渐散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