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手机版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

中国网客户端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


立即查看

中国网

深耕文化沃土 添彩时代画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图为山南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中,山南传统服饰展演与“雅鲁藏布”现代藏装动态展演。本报记者巴桑旺姆摄

图为国家级非遗卡卓扎西宾顿巴藏戏曲目《雪阿加拉姆》演出现场。图/文本报记者巴桑旺姆

文化,乃民族之精髓,时代之灵魂。今年以来,山南市围绕文化强市目标,推动创新发展、文化传承、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开放合作、队伍建设走在全区前列,以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推动文化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耕文艺创作沃土,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前不久,在为期一个月的全市曲艺创作骨干培训中,山南市艺术团和市群众艺术馆的10名骨干人才分别赴浪卡子、洛扎、扎囊等地,开展涵盖声乐、基本功、舞蹈等多方面的培训工作。在扎囊县的培训现场,在市艺术团声乐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员们对各自的专业素养有了新的认识,并表示将坚持向专业看齐,以更优质的文艺活动为乡村振兴鼓与呼。

今年以来,山南市持续推进文艺精品打造工程,更加重视高水平的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创作不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今年以来,全市完成文艺作品创作61部,其中包括歌曲15首、舞蹈33个、曲艺小品8个以及表演唱5个,这些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充分展示了山南市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狠抓文艺创作的同时,山南市注重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着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以来,山南市先后举办“文化西藏·天上画卷”“大美山河·趣游中国”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盛宴。同时,各级文艺团体还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牧区、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送去精彩的文艺演出和实用的科技知识。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3200余场次,惠及群众12万人次。

全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如火如荼推进,其中,山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39亿元,已完成投资1.1亿元。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桑日县艺术团建设项目、贡嘎克西乡、隆子县扎日乡、玉麦乡文化活动站等建设项目全面开工,这些项目的建设将为文化艺术事业提供更加完善的硬件设施,有效丰富和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非遗保护与传承并重,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今年6月5日至6日,在山南市雅江天街举办的2024年山南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中,山南传统服饰与“雅鲁藏布”现代藏装以动态展演、静态展示形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转化的完美交汇,非遗特色产品展销更是为非遗传承人与大众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为非遗产品销售带来新思路。

山南市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积极发挥传统工艺项目的潜力,将非遗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9家非遗工坊,累计带动群众就业900人,实现增收1370万元,人均增收达到15200元。这些非遗工坊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还让他们通过技艺创新实现了增收致富、助力了乡村振兴。

走进桑耶寺乌孜大殿,壁画保护工程的工作人员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壁画表面的污垢,用专业的技术进行修复和保护。他们表示,这些壁画是历史的见证,现在国家出资保护和修缮这些历史文物,我们要用最专业的手法和最负责的态度完成这项工作,让珍贵的文物留存更久。

山南市注重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加大对文物安全监管平台的巡查力度,确保文物的安全无虞。截至目前,已开展巡查1896次,发现并及时处理了多起安全隐患。同时,山南市积极申报扎囊木雕等4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及拉玉谐钦等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